找到相关内容325篇,用时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最初的根本佛法

    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,进而激发众生厌修道的决心。   四圣谛与缘起、法印构成佛教教义的大纲领,名称虽然不同,意义却是相通的: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,而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,四圣谛则是缘起论的具体型态。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,以后的经论,莫不由此开展出来,因此,我们将四圣谛、缘起、法印,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。   贰?四圣谛的意义   四圣谛就是指、集、灭、道四种真理。   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4569191.html
  • 初期佛教史的如实清理

    佛教的思想的。”作者又从“八”产生的原因和来源方面论述“生、老、死”是客观规律,而“怨憎恚、恩爱别、求不得、病”是来自外界现实的,只有“忧悲恼”是“有情本身”的“内心感受”,“它是内心对其余七...初期佛教史的如实清理  □ 张诒 《博览群书》 2006年第05期  关于古代印度的书中常有这样的感慨:印度没有真正的历史。古代印度人尤其善于编织各种神话,他们的宗教意识强于历史意识,往往把...

    张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0869952.html
  • 依愿而行——无量寿经给我的启发(一)

    。  (四)以定慧力,降伏魔怨,得微妙法,成最正觉。  (五)常以法音,觉诸世间,以诸法药救疗。  (六)超过世间诸所有法,心常谛住度世之道。  (七)为诸庶类,作不请之友。受持如来甚深法藏,...庆幸;而今也更加深信无论行者学习任何法门,都需以念佛为落实的基础,绝不可偏颇或因噎废食。对四圣谛有了正确的认知后,要深入法义的体验前,“制心一处”的功夫是使闻慧生根与增长的必要过程,而念佛正是让我们...

    果常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773738.html
  • 八关斋戒开示--圣一法师

    :从皈依之体起十善之用,这便生天了。若你没有皈依戒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便有你份儿,皈依能度你出嘛;但是有些人怕入地狱却不肯皈依三宝,分明说道:皈依佛不堕地狱、皈依法不堕饿鬼、皈依僧不堕傍生,...众生。火宅里有很多火,所谓、八、无量诸来逼迫众生,你竟然快乐地在火宅中跳舞,我们在三界牢狱里受苦,好比监狱里的犯人,那个会跳舞作乐,三界火宅内,不可言,那里还有闲情去跳舞唱歌呢?有些愚痴的人在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01779007.html
  • 论佛教伦理的四大演进路径

    四谛包括谛、集谛、灭谛和道谛,即佛教所讲的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,可以说,四谛就是佛教对人生的现状、原因、本质以及摆脱痛苦的方法与境界的总称。谛是四谛的核心,意为世俗间的一切本质上都是的,也就是对人生及其所住世间所作的价值评判,正如《杂集论》卷六所指出的:“谛云何?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,即有情世间、器世间,如其次第若生,若生处,俱说名谛。”[1]佛教所讲的种类繁多,有二、...

    刘登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684671.html
  • 佛陀与佛法

    誓:“若我不修此四圣谛,转十二行,如实而不知者,我今不成无上正真之道!……我于是圣谛,转十二行,如实而知,我今成无上正真道。”(《四分律卷三十二.受戒犍度》)   世尊说谛实。有:苦苦、...惑造业,轮回不息!顺应了造成的原因:贪、嗔、痴。而聚集六道的因(集谛),得迷界世间的因果。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廓然眼前。毒使见思二惑加深,从而不能解脱,证得寂静妙离的涅槃。   所以,人应当...

    释振冠

    |基础|佛法|佛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7295093842.html
  • 《妙法莲华经·常不轻菩萨品》浅释[宣化上人讲述]

    因此佛为他们说四谛之真理。 (一)谛:有无量诸(苦苦、坏、行)、八(生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)。今浅释如下: ——1、苦苦:...一起,所谓‘冤家路窄’。 7、求不得:心中想要得到的,偏得不到。 8、五阴炽盛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阴,如猛火焰,把人焚烧得颠颠倒倒。 (二)集谛:即招感。()道谛: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常不轻|我慢|傲慢|诽谤|尊敬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1222101554.html
  • 种杂染——流转义

    种杂染——流转义●作者:黄忏华居士   如前所述,一切色心诸法,皆阿赖耶识之所变现,是假非实。然诸有情,迷闇不了,执为实我实法,由斯起烦恼,造业,招生死。识论称此有情生死相续之因果,曰惑业。...   —生杂染   所谓者,谓因烦恼及业故生,因生故。所言生者,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。即有情世间器世间,亦即依正二报。有情生者,谓诸有情,随其所作善恶之业,生在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五趣中。言五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948077.html
  • ”的思索

    烦恼与痛苦。因此,学佛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灵魂深处,真诚地面对自已及其他所有众生的苦难。本文将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,对“”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剖析。   一、:苦苦、坏、行   “”是指身心感到逼迫而呈现苦恼的状况,与“乐”相对。它有“嫌恶”、“空虚”两层含意,也就是“令人厌恶”、“难以忍受”、“无法满足”。在佛法中有多种分法,如八、六等。但基本上可以总括为种:苦苦、坏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850623.html
  • 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

    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,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。[22]   大慈大悲,是种慈悲中的第三层次,无缘慈悲,基本意义也是与乐拔,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。大慈以喜乐因缘...大悲本性。二不厌大悲,代一切众生受大入一切恶道大悲,处在生死度众生。四于诸天人受生大悲,示现诸法悉无常故。五不舍一切邪定众生大悲,于无量劫起大誓心庄严成就。六不著己乐大悲,为了与一切众生乐,七不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2960249.html